超低分子量蛋白电泳试剂盒(货号:RTD6120)
● 产品组成:
组分货号
|
组分
|
名称
|
规格
|
贮存
|
运输
|
RTD6120-01
|
组分1
|
2×多肽电泳浓缩胶缓冲液
|
15 ml
|
4℃
|
常温
|
RTD6120-02
|
组分2
|
2×多肽电泳分离胶缓冲液
|
30 ml
|
4℃
|
常温
|
RTD6120-03
|
组分3
|
2×PAA溶液 超低浓缩胶用
|
15 ml
|
4℃
|
常温
|
RTD6120-04
|
组分4
|
2×PAA溶液 超低分离胶用
|
30 ml
|
4℃
|
常温
|
AP020P
|
组分5
|
10% APS(干粉)
|
5 ml
|
常温
|
常温
|
TA0761-01
|
组分6
|
TEMED
|
0.5 ml
|
常温
|
常温
|
CB010P
|
组分7
|
10×Tricine-Tris-SDS缓冲液(10×TTS)
|
500 ml(干粉)
|
常温
|
常温
|
TP050
|
组分8
|
2×Tricine 上样缓冲液(含还原剂)
|
1 ml
|
-20℃
|
常温
|
RTD6202-02
|
组分9
|
FastBlue蛋白染色液
|
500 ml
|
常温
|
常温
|
● 产品简介:
本试剂盒含有超低分子量蛋白电泳(多肽电泳)全套试剂,可以用来检测1-20kd的多肽大小。本试剂盒可配制至少10块常规大小的PAGE胶(8×10cm)。具有以下特点:
1 适用范围广:2×多肽电泳缓冲液和2×PAA溶液中不含有SDS,适用于多肽的变性和非变性电泳。
2 分辨率高:凝胶缓冲液独特配方,可以有效分离1-5kD多肽。
3 稳定性高:凝胶缓冲液pH为中性,存放时间长。
4 使用方便:配制凝胶时只需1:1混合2×凝胶缓冲液和2×PAA溶液,加上APS和TEMED即可配制凝胶。
● 贮存和效期:
按照标签温度贮存;开封后有效期一年。
● 使用说明:
一. 10% APS配制:
10% APS配制-5 ml:将APS干粉溶于5 ml灭菌水中,彻底溶解后分装,1 ml/支,-20℃备存,每次取一管使用。10% APS应尽量减少常温存放时间,以防失效。10%APS在4℃有效期为一周,-20℃有效期6个月。若发现凝胶聚合时间延长,应考虑更换使用-20度保存的10% APS。
二. 制胶:
I 配制分离胶
1.按照表一将不同体积的成分加入到小烧杯或离心管中混合;立即混匀5-10秒,以使溶液充分混匀。
表一 (一块1 mm mini胶用量)*
|
分离胶
|
浓缩胶
|
|
18%T /5 ml
|
5%T /2 ml
|
2×多肽电泳浓缩胶缓冲液
|
/
|
1 ml
|
2×多肽电泳分离胶缓冲液
|
2.5 ml
|
/
|
2×PAA溶液 超低浓缩胶用
|
/
|
1 ml
|
2×PAA溶液 超低分离胶用
|
2.5 ml
|
/
|
10%APS
|
25-50 μl**
|
20-30 μl
|
TEMED
|
2.5-5 μl
|
2 μl
|
注: * 如非必须,不要使用厚度1.5mm的凝胶,尽量使用厚度0.75m和1mm的凝胶,这样会减少电泳后染色和脱色的时间。
** 凝胶的聚合时间与环境温度有关。夏天温度较高时,聚合较快;冬天气温低时,聚合时间会延长。可以根据表二的标准条件调节催化剂的加入量。
表二 超低凝胶制备凝固时间表
环境温度
|
20℃
|
25℃
|
|
分离胶配制
|
浓缩胶配制
|
分离胶配制
|
浓缩胶配制
|
分离胶配制量
|
5 ml
|
-
|
5 ml
|
-
|
浓缩胶配制量
|
-
|
2 ml
|
-
|
2 ml
|
10%APS
|
50 μl
|
20 μl
|
25 μl
|
20 μl
|
TEMED
|
5 μl
|
2 μl
|
2.5 μl
|
2 μl
|
凝固时间
|
5-10 分钟
|
20-30 分钟
|
5-10 分钟
|
20-30 分钟
|
2.在凝胶模具中迅速灌入适量分离胶溶液,然后在分离胶溶液上轻轻覆盖一层1-3 cm的无水乙醇层,使凝胶表面保持平整。
3.静置5-10分钟,待分离胶和乙醇层之间出现一个清晰的界面表示凝胶已聚合。
II 配制浓缩胶
去除覆盖在分离胶上的水层,用滤纸将残留的水吸去。
1.按照表一将不同成分加入到小烧杯或离心管中混合;立即混匀5-10秒,以使溶液充分混匀。
2.将梳子插入凝胶内,避免产生气泡。
3.静置20-30分钟待凝胶聚合
三. 电泳:
1. 10×Tricine-Tris-SDS缓冲液配制:
将10×Tricine-Tris-SDS缓冲液(10×TTS)粉末(Cat No:CB010P)置于一干净的一升烧杯中,加入500ml超纯水,彻底搅拌混匀,不要调节pH,即配成500ml 10×TTS缓冲液。
表三 1×TTS缓冲液配制
|
1×TTS配制量 500 ml
|
1×TTS配制量 1000 ml
|
10×TTS
|
50 ml
|
100 ml
|
超纯水
|
450 ml
|
900 ml
|
注:伯乐Mini III电泳槽一次电泳使用500ml 1×TTS缓冲液。
2. 样品处理:
待上样的检测样品与2×Tricine上样缓冲液[Cat No:TP050]等体积混合,95℃处理5-10分钟后上样。蛋白Marker一般已经含有上样缓冲液,根据说明书上样(预染Marker不能加热处理,非预染Marker上样前一般要95℃处理5-10分钟)。
将电泳槽的内槽加满1×TTS缓冲液,轻柔拔出梳子,用1ml移液器将梳孔吹洗干净,将Marker或蛋白样品(已经过处理)加入点样孔,稳压电泳(表四),至蓝色指示前沿至分离胶下沿位置时即可停止电泳。整个电泳过程大约需要2.5-3个小时。
表四 多肽电泳条件
恒电压
|
150V
|
起始电流
|
60-75mA/板胶
|
结束电流
|
15-25mA/板胶
|
电泳时间
|
2.5-3小时
|
四. 染色(使用组分9-FastBlue蛋白染色液):
● 用前必读:
1 使用前如发现瓶中有少许沉淀,请混匀后使用。
2以下“使用方法”是针对0.75mm和1.0
mm厚度,10×10cm凝胶染色程序。
● 使用方法:
1. 将电泳后的PAGE胶取下放入塑料容器中,加入适量染色液(以刚刚覆盖过胶面为适),条带1-2分钟即可见。
2. 摇床上常温摇动10-15分钟。
3. 观察结果。
● 注意事项:
1. 使用方法中的各种参数仅针对面积8×10cm或10×10cm,厚度0.75mm和1mm的凝胶,如果使用更大面积或更厚的凝胶,请加入更多的染色液并延长染色的时间。
2. 常规染色所需的漂洗,固定,脱色步骤都无必要。
3. 本染色液可以重复利用1-2次,敏感性会有轻微下降,请延长染色时间。
4.
本染色液有轻微腐蚀性,请带手套操作。使用后,请盖好瓶盖,常温密封保存。
缓冲液配方:
1.
10x Tricine-Tris-SDS缓冲液 (1
L) (Cat No:CB010P)
组分浓度:1 MTris,1 MTricine, 1% SDS
Tris
base 121.1 g
Tricine 179.2 g
SDS 10 g
ddH2O to1 L
Do not
adjust the pH (~pH 8.3)
2. 2×Tricine蛋白样品加样缓冲液(10ml) (Cat No:TP050)
组分浓度:100 mMTris-HCl, pH 6.8, 24% glycerol, 8% SDS,0.2MDTT,0.02%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-250
1ml 1MTris-Cl pH6.8
2.4ml 甘油
0.8g SDS
0.31gDTT
2mg 考马斯亮蓝G-250
用灭菌ddH2O定容至10ml
混匀分装-20℃贮存备用
多肽电泳配套试剂
使用该产品发表部分文章列表:
1. [2016 IF=1.75] Metal-Chelate Affinity Precipitation with Thermo-Responsive Polymer
for Purification of ε-Poly-L-Lysine.
Product:RTD6120 超低分子量蛋白电泳试剂盒
Author: Sipeng Li, Zhaoyang Ding, Jifu Liu, Xuejun Cao.
Journal: Appl Biochem
Biotechnol. May 20 2017.
Institution:East
China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
Paper link: 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007/s12010-017-2495-3
2. [2020 IF=2.896]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
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 based on bacitracin-modified
Fe3O4@PDA magnetic beads combined with matrix-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
ionization-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.
Product:RTD6120 超低分子量蛋白电泳试剂盒;RTD6110 彩虹预染超低分子量蛋白Marker
Author: Feng Qin,Xiangmin Zhang
Journal: Analytical
Methods 2021,13,2804
Institution: Department of Chemistry, Fudan
University,
Paper link: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4075956/